![线上杠杆炒股靠谱吗 家里的人参、西洋参等能自行服用吗?实用问答来了](/uploads/allimg/250214/14002UF106452.jpg)
【特别策划】“参”类中药 策划 晓 雪 撰文 王 清 鞠 海 编辑 保健君 随着人们对“参”的认知不断加深,发现“参”并非单一的物种,而是涵盖了多种药用价值极高的植物,且各具特色,功效各异。 之前我们介绍了珍贵药材人参(戳链接了解详情→人参是养生佳品,但这些人不宜服用!服用方法有讲究,注意事项请查收),也一起了解了其他“参”类中药不同的“脾气秉性”(戳链接了解详情→西洋参、党参和丹参切勿自行服用,尤其这些人!服用方法有讲究,注意事项请查收),今天,我们以问答形式继续了解如何科学恰当地使用“参”类中药。 展开剩余86%“参”类中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吃吗? 春节亲戚送了一只人参,家里还有之前朋友送的西洋参和高丽参等,一直不知道怎么吃。五十岁左右的中年人、八十多岁的老人,都可以吃吗?还是必须去医院请中医大夫看看,在医生指导后吃呢? 答 人参、西洋参、红参和高丽参都属于具有滋补功效的“参”类药材,但并非所有人都适合服用,而且服用方法和剂量也需要谨慎。虽然这些药材可以少量用于泡茶或炖汤,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(药食两用),但其主要作用还是药用,不建议自行服用。 五十岁和八十多岁的人群,由于年龄和体质差异很大,对这些药物的反应也可能大相径庭。 五十岁的人群可能还处于相对健康的阶段,除非特别的情况,一般不需要将上述“参”类药物作为日常保健;但八十多岁的老年人则可能存在各种慢性疾病,身体机能衰退,对药物的代谢能力也较弱,服食“参”类滋补药材,特别需要专业人士指导。 自行服用滋补类“参”药的风险,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。 用药不对症 人参、红参偏温热,西洋参偏寒凉。服用不适合自己体质的“参”类药材,不仅无效,还可能加重病情。 例如,阴虚火旺的人服用人参或红参可能会“上火”,而阳虚体质的人服用西洋参则可能加重阳虚症状。老年人更容易出现体质辨证的偏差,服用风险更大。 剂量过大 过量服用任何药物都可能导致不良反应,“参”类药材也不例外。过量服用可能引起头晕、失眠、心悸、血压波动等症状。 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,更容易出现药物蓄积,从而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。 药物相互作用 如果同时服用其他药物(包括西药、中成药和其他中草药),可能与“参”类药材产生相互作用,降低疗效或增加副作用。 强烈建议:切勿自行服用 因此,为了安全起见,强烈建议您将这些“参”类药材带到医院或咨询经验丰富的中医师或药师。他们会根据您和家人的年龄、体质、既往病史以及其他用药情况,来判断是否适合服用,选择哪种“参”,以及如何服用、服用多少剂量等。 切勿自行服用或根据网上的信息服用,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健康风险。 “参”类中药是否都具有补益作用? 答:并不是所有名称中带有“参”的中药都具有补益作用。例如,人参、西洋参、党参、太子参、沙参属于补气药,而苦参和玄参为清热药,丹参则是活血化瘀药。 “参”类中药是否无毒副作用?是否可以长期作为滋补品服用? 答:“参”类中药大多来自天然动植物,药性温和,但并不意味着中药完全没有毒副反应。长时间、大量服用同一种药物,也可能会有不良反应。所以,在服用“参”类中药发现不良反应者建议停用、减量,或在中医师指导下服用。 一般人不建议长期盲目作为滋补品服用,需要根据具体病情和体质,辨证用药。 “参”类中药是否越贵越好? 答:从前面介绍可知,由于资源的稀缺性,一些”参”类药物来源较稀少因而价格昂贵,但中药材讲究药性和配伍,药价有高低,药性无高下。 适合病情和体质的中药才是最好的,贵的药材不一定适合每个人。 夏季是否不宜服用“参”类中药? 答:“参”类中药的选择和使用应根据个人体质和具体病情来定。例如,西洋参具有补气养阴、补肺降火、清热生津的功效,适用于气阴两虚的人群,但对于阳虚体质者则属禁忌。 体质和病情适宜的情况下可不受季节限制。 “参”类中药是否剂量越大起效越快? 答:中药的剂量与效应关系并不是简单的“剂量越大,效果越好”。中药常常呈现“剂量倒U型”,即低剂量无效,中剂量有效,高剂量无效或产生毒性。这意味着剂量的增加并不一定导致疗效的线性增加,反而可能因为超过最佳剂量而降低疗效或产生毒副作用。 参类中药的剂量需要根据医嘱和个体情况而定,擅自加大剂量可能会打破身体的吸收平衡,造成慢性中毒等状况。 中药的剂量并不是越大越好,而是需要根据具体的病情、药物性质、个体差异以及药典规范来合理确定。 正确的剂量应该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,达到最佳疗效的剂量。 医生提醒:应科学对待“参”类中药 “参”类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,凭借其独特而显著的药效及广泛的临床应用,充分展现了中华医药学的博大精深与深远影响。 然而,正如古人所云:“药之能起死回生,亦能致人生死。”因此,我们在享受“参”类中药带来益处的同时,应当遵循专业中医师的指导,谨慎使用。恰当的应用可以使“参”成为维护健康的宝贵资源;反之,则可能适得其反,甚至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。 故此,倡导大家以科学的态度对待“参”类中药,确保其在促进健康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。 专家简介 王清 医学博士,中日友好医院中医妇科主任医师,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。曾任中日友好医院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。兼任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。师从国医大师许润三教授,获卫健委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7年度优秀继承人称号。擅长名老中医经验传承、内异症、腺肌病、不孕症、多囊卵巢综合征、盆腔炎性疾病等的中医诊断及治疗。 鞠海 中日友好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药师,师承国医大师金世元教授。北京市朝阳区中药传承指导老师、北京市第二批中药骨干人才培养项目指导老师。 获得过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,参加国家科技重大专项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、中医药行业专项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课题的研究工作,参编《医院药学工作规范指南》《国医大师金世元中药调剂学讲稿》等书籍,发表“通络颗粒的药效学实验研究”等论文20余篇。 阅读《中老年保健》杂志了解更多详细内容 以上为《中老年保健》杂志原创作品线上杠杆炒股靠谱吗,如转载须获得本刊授权! 发布于:河北省
|